問:為甚麼會參加行者班?
Tommy:我剛畢業一年,原想做插畫師,但發現未能將此作為正職。我喜歡跟人接觸,於是應徵了NGO的項目助理。但這份工作很吃力,要身兼多職,而同事的批評更令我受傷。當時壓力很大,腦海內只有工作。同事說「只要麻木了就 ok 」,我覺得不可以這樣。
離職後我休息了三個月,無意間看到生活書院 IG 行者班海報,覺得幾靚。海報上的字眼「生命教育、認識自己、接觸自然」都很應對我的需要,於是便報名。我需要一些事情來激活自己。
Q:行者班上你最深刻的是甚麼?
Tommy:每一堂都很驚喜,義工提出很多有趣的討論題目。有一堂提到「生活中的無感」,指人們以麻木、降低感受來保護自己。但其實高敏感是一種天賦,可以好好感受大自然、內心的聲音,我很深刻。
有次義工叫我們畫一個「能力果實」,我畫了個「同理果實」,意思是我能夠看見別人的需要,但其實我覺得這個能力沒有用。組員卻說我這個果實很特別,能夠幫助很多人。這個小遊戲提醒我們不要被外在的聲音或批評掩蓋,我亦重新欣賞自己的優點。
Q:行者班上你有甚麼收穫?
Tommy:有一堂義工準備了大自然的圖片,問我們喜歡甚麼、不喜歡甚麼,大家紛紛把蚊蟲、下大雨等不喜歡的圖挑出來。義工說:「大自然就是這樣,我們只看到『好』,忽略或拒絕接受『不好』。如果真的喜歡,便應該接納整體。」
這些思維慢慢累積,我發現自己懂得在生活中微小的選擇中運用出來。有次我在公司做錯事累同事被罵,我十分內疚。第二天我鼓起勇氣向同事鄭重道歉,同事原諒了我,我的心便放下了,不再痛苦。事情做錯了但令我成長,做得好的和做得不好同樣是我來的,我學會接受不完美,亦欣賞這樣的自己。
Q:那行者班有為你解決生命難題嗎?
Tommy:班上有二十多位組員,大家都帶着一些生命疑惑來參加,但課程設計並非逐個難題解決,反而是班上有很多人陪伴自己一起面對。組員、義工的經歷、背景都不一樣,對事情的理解也不同,只要願意說出來,就有千百種答案和方法給你參照,而且是我意想不到的,於是難題便迎刃而解。有大家的陪伴實在太重要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