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退」這個字,人們都不喜歡。
在學習中退步,即是發展有阻礙;在戰爭中撤退,等同承認勢孤不敵;從俗世中隱退固然瀟灑,也不免有點落荒而逃的意味。
偏偏有人每年盛夏辦一個退修營,告訴年輕人,其實退步是為向前。

從繁華鬧市退卻
退修(Retreat)原是基督教用語。在《馬可福音》裡,當耶穌發現門徒忙得連吃飯的時間也沒有,便帶領他們到曠野地方去歇一歇。有時,祂會和門徒一起退到湖邊或上山去。《路加福音》等經文也提及,耶穌常常會退到曠野去禱告。及至後世,當教徒對信念產生混淆、需要休息,他們會離開自己的日常生活,在寧靜環境中專注身、心、靈,重新接近神。
在網上搜尋「退修營」,也多是教會活動,只有一個例外:由生活書院舉辦的生活行者退修營。由2015年開始,每年盛夏都有數十人跑到大埔錦山,一心尋找寧靜。
生活書院項目主任Sandy說,「退修」在來到校舍之前已開始,只因除了的士,沒有交通工具能到校舍,最方便得從太和站步行,越過錦和橋,再爬兩段坡道——從小區繁華處出發,穿過林木、渡河、上山,在回歸自然的途中,慢慢把俗念放下,沉澱自己。

退一步,海闊天空
退修營今年的主題取名「退步生活」,去年卻是「生活# 升半度」,看似相互矛盾,同為書院項目主任的Ringo卻說,兩者中心思想沒有分別。從2015年開始,他們為退修營想到一句口號:「原來退步是進步」,靈感來自農夫插秧的動作:彎下腰,然後一步步向後退,否則會踩到秧苗。
Ringo說:「『退』是與現實生活保持距離。」,Sandy接話:「『退』是看大畫面,如果只是盯著一點不放會很痛苦,容易陷入情緒中。」

退一步,又要怎麼做?若你以為參加退修營便是跑到深山打坐,就大錯特錯。「打坐是身體的休息,但真正的『退』是要從知見著手,相比單純的靜觀,我們讓大家學習轉換角度。」Ringo說。三日兩夜的退修營,參加者的行程滿滿,聆聽各種分享、接觸素食、形體練習⋯⋯換言之,便是提供不同視角予你代入,讓你暫時抽離,發現海闊天空處,然後在騰出的空間裡探索自我。
說得虛幻,但其實簡單至一蔬一食,也可讓人回歸真我。進食對肉身如斯重要,人們卻將此奉予他人處理,喜吃速食或外食。事實上,親自煮食也是一場觀察練習,時令食材搭配、火候控制、加添清水或調味的時機,如果沒有仔細留意,便無法掌握。

在亂流中勇退
退修營開放予18至29歲的年輕人參加,在這段人生的關鍵時期,人們往往要做許多重要抉擇,包括升學、求職。Sandy特別強調,不少人工作數年後會突然變得迷惘,開始思考人生意義。
以她自身為例,大學主修廣告,後來發現興趣不大,畢業後在藝術雜誌做編輯,後來不堪壓力與工作量,轉職大學的相關職位,依她的原話:其實是一份頗好的工作。但日子一長還是覺得空虛,便想去念書進修。進修在這世代原是稀鬆平常事,但大學時的老師曾德平提醒一句,進修之後,讓你身處高位,之後又如何?她才發現,原來她需要的是更長遠的規劃。而如何找尋內心聲音,做正確的決定,就需要一個沉澱自己的機會。

這數年來,相較未畢業的大學生,退修營七至八成的參加者都是上班族,來的人通常都帶著滿腦子問題,關於個人、家庭、工作⋯⋯希望得到解答。當然,一個短短的退修營不能一瞬令所有疑惑煙消雲散,但至少人們願意把內心掏出來,誠摯發問。而在聆聽分享的過程中,也總能在別人的故事中找到相似之處,從而反思自身。
學習,以退為進

近年講求「靜」的瑜伽、禪修及打坐等漸漸流行,務求讓人放鬆身心。只是當今世代困難叢生、正值多事之秋。Ringo指,感覺到年輕人壓力有增無減,尤其最近身邊也有朋友心情受到影響,回家也不等於放鬆,反有更多問題要處理,壓力化為負面情緒,包括怒憤、悲觀等。
當外境已成定局,如何消化和承受成為學問。年輕一代羽翼未豐,比名成利就的大人們更容易困於由自我建構的苦痛中。無法前進,有時會讓人心生恐懼,選擇不同程度的逃避。當長期的逃避演變成流亡,心靈便難以找到安穩的歸宿。

「其實每個年代的人都有不同的壓力,只觀乎大家的心靈韌度如何。」Sandy如是說。
是的,心靈韌度愈強,就愈能恰當地處理情緒;愈能接受在某些時候,後退反而是一種更為積極的姿態;也愈能明白後退之必要,同時欣賞距離之美好。
撰文:Venus Doon
攝影:LC